恒大地产从行业巨头跌落神坛,最后走向强制退市的结局,背后是一连串高杠杆扩张和盲目多样化带来的恶果。这家过去风光无限的房产企业,现在负债高达2.4万亿元,而可处置资产却不足100亿港元,仅占债务的1%。这场危机不只让恒大自己陷入绝境,更让一众"好友"付出了惨痛代价。
金融机构也是恒大危机的重灾区。恒大的债务中,银行贷款占据非常大比率。伴随恒大债务暴雷,多家银行的不好的贷款率大幅上升。尤其是那些与恒大关系密切的银行,不能不计提很多坏账筹备,严重干扰了自己的经营营业额。除此之外,购买了恒大债券的投资者也损失极其严重,这类债券现在几乎沦为废纸。
第一被恒大拖下水的就是其上下游合伙人。恒大的提供商和建筑商首当其冲,很多企业由于恒大长期拖欠工程款和材料款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据不完全统计,恒大拖欠提供商的款项高达数千亿元,不少中小型提供商因此破产破产。建筑商也同样遭殃,很多工地由于恒大资金链断裂而停工,致使建筑工人薪资被拖欠,项目烂尾。
恒大的盲目多样化还坑惨了一批跨界合伙人。在造车、文旅等范围的疯狂投资,不只消耗了很多资金,还让很多与之合作的企业陷入困境。譬如恒大汽车虽然投入巨资,但量产遥遥无期,有关提供商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恒大的职员和购房者同样深受其害。数万名恒大职员遭遇裁员或降薪,很多人的积蓄都购买了企业的理财项目,现在血本无归。更悲惨的是那些购买了恒大期房的业主,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支付了全部房款,却面临着项目烂尾的风险。虽然政府推进"保交楼"政策,但资金缺口巨大,不少项目复工遥遥无期。
"保交楼"可能是恒大现在唯一的出路,但这需要至少千亿元的新筹资。在信用崩塌的状况下,几乎没机构想再向恒大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虽然在一定量上介入,但也不太可能全额兜底。更可能的状况是通过债务重组,让债权人承受巨大损失,同时尽量完成部分保交楼任务。
那样,恒大这样巨额的债务该怎么样偿还?从当前情况看,前景十分黯淡。恒大的资产处置进展缓慢,可供清算的优质资产所剩无几。香港法院的清盘令虽然已经下达,但清盘人可以追回的资产极其有限。即使是追讨许家印前妻3.5亿USD股息如此的行动,对于2.4万亿元的债务来讲也是杯水车薪。
| 人工智能整理生成 |
恒大的案例给整个房产行业敲响了警钟,暴露出"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的致命缺点。在行业调整期,那些盲目扩张、过度多样化的房企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对购房者来讲,这个案例也提醒他们要愈加小心地选择开发商,防止陷入类似的困境。恒大的教训告诉大家,任何违背经济规律的进步模式,最后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